今年72岁的王中是国家一级编剧,山东建筑大学、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,鲁班文化研究专家。作为出门在外的滕州人,王中最挂念的还是自己的家乡界河镇。退休之后,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家乡的建设上。界河镇是全国有名的“马铃薯之乡”,这里的人们从民国初年就开始种土豆。作为土生土长的界河人,老人对土豆也有着特殊的情感。老人说,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,他就是靠着锅底下烧个土豆来代替母乳喂养孩子的,他还曾诙谐地称之为“中国豆奶”。土豆产业的迅速发展,更让一代又一代的界河人富了起来。
看到家乡的发展,老人很开心。作为界河人,他希望自己也能为家乡做点贡献。2002年,经过细致调研、深入走访,老人写了一篇题为《界河无界,土豆不土》的文章,一经发表便引起强烈反响,并形成广告用语,使界河土豆成为一种品牌,在中国乃至世界市场上备受瞩目。土豆技术的更新,市场的开拓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富了起来,但是,如何保持住现有的成就,让家乡的发展更上一层楼,老人陷入了思考……
很多个日日夜夜,老人同乡亲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,深入百姓家中,共同探讨,一起研究。继《界河无界,土豆不土》之后,老人又相继推出《界河“土豆人”》和《土豆之歌》两篇文章。他提醒乡亲们一定要“年年种田学种田,天天走路学走路。”在一代又一代界河“土豆人”的带领下,要“把土豆种出文化来,把土豆种出道德来。”只有这样,才能“让土豆‘飞’起来,让农民富起来”。
在不断提出“土豆地里也文化”的同时,老人利用一年的时间,将自家祖辈留下的百年老屋推倒,让位给“土豆”,精心修建了目前国内外尚属首家的“土豆文化馆”。
在文化馆筹备期间,记者有幸采访了老人。本该颐养天年的他正伏在案前,一字一句地用铅笔书写文化馆的解说词。他告诉记者,每天早上5点半,他就准时起床,思考展馆的筹备工作。从房屋的修建,展厅的布置,到土豆资料的研究,图片的收集整理等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来张罗。为了查阅的方便,72岁的他学起了电脑,为了往返的方便,他至今仍开着车。每次回到老家,见到父老乡亲,他总要亲切地寒暄几句。听说要办土豆文化馆,乡亲们都很激动,不少乡亲拉着他的手说:“土豆是咱界河发家的“看家庄稼”,你出去这么多年,还没忘记老窝,还是那个老味,现在你又帮着俺们吆喝卖土豆,乡亲们打心眼里高兴啊!”
“出门在外的人,最难忘的是老家,最牵挂的是故乡。很长时间以来,我都想着为家乡做点事情。现在有机会了,我创办了这个国内外尚属首家的土豆文化馆,就是要鼓呼‘界河无界,土豆不土’,同时提醒乡亲们年年种田学种田,天天走路学走路。”在采访王中先生时,他语重心长地说。